結束了村是美術館‧美術館是村的土溝農村美術館,
道別了比西里岸與幾米的放羊日記,
我們繼續往下一站"菁寮"前進,
菁寮是個純樸的農村社區,
因為紀錄片"無米樂"開始讓比較多的人注意到菁寮這個取景地,
菁寮社區仍保有濃濃的農村風貌,加上遊客不多,所以逛起來特別有股懷舊感,
我們把車停在菁寮天主堂外的馬路邊,
這是第三次來造訪菁寮天主堂,卻仍吃閉門羹
其實天主教堂有對外開放,但有定的開放時間,
這天很不巧,接近中午來到時門已關上,要等2:00 P.M. 才又對外開放,
所以只能拍拍天主堂那耀眼的屋頂,擇日再訪囉!
菁寮天主教堂外有免費的社區導覽地圖可免費取閱,
記得拿一份,再繼續往前行,除了不會迷路,
更能了解社區的發展史也能更容易找到參觀重點,
天主教堂的對面是百年歷史的菁寮國小,
國小門外的圍牆上的"金獅宋江陣"呈現出民間傳統文化
我們決定從這裡步行往社區裡漫遊,
黃家古厝:保存的非常好,可以看得出來的往日風華,只可惜不能入內參觀,只能遠看。
黃家古厝對面的基督教長老教會這時傳來風琴聲,
腦海中不禁浮現國小的唱遊課,好快樂的時光呀!
墨林文物館是一棟保存非常好的四合院,
裡面值得參觀,有很多現在已不多見的物品器具陳列。
菁寮嫁妝老街上有許多木造的店鋪,充滿濃濃懷舊風。
醬油店也是木造的,感覺就是很有歷史的店。
有趣的醬油店,外面的小桌子寫著"豆油喝到飽免錢"
店裡不只賣醬油,還有醋和其它零食,是買等路的好地方,
聽說喝醋會健康又美麗,Jenny也買了兩瓶水果醋,一瓶給媽媽,一瓶自己喝
本來想到荷蘭井湧泉民宿吃割稻飯,但這時肚子好餓喔,
又看到有人拿著碗公在門外用餐,原來這有賣吃的,
所以決定到裡面瞧瞧賣啥麼好料,
屋內擺設古樸味十足
在往裡走就是廚房,是道地的媽媽料理耶 !
幾位媽媽在廚房準備食物的用心模樣真漂亮 !
決定了要在這吃午餐。
我們點了點心飯套餐加一個碗粿
點心飯好好吃喔!冠軍米吸飽了湯汁很有味道,而且還可吃到蘿蔔絲,風味十足,真是超級好吃。
菜頭湯甜美清香,好喝!小菜很夠味!冬瓜檸檬茶很古早味道
這樣套餐賣$100,好吃又超值。
碗粿裡沒有餡,口感較軟不像麻豆碗粿的扎實感,也比較吃不出"米"味。
吃飽飽繼續逛囉!
荷蘭井湧泉民宿裡有以前婦女的洗衣場,每塊洗衣板上還放著一件衣服呢!
哈...我也來體驗一下,手洗衣服真辛苦,腰都挺不直了!
這是輕便車,是以前有錢人的代步工具。
三合院改設的"無米樂荷蘭井湧泉民宿"除了可體驗住宿農家的通舖滋味,
還可以品嚐"割稻飯",但今天已吃飽飽,下次再來試試大碗公割稻飯的好滋味。
割稻飯是以前的作物採收大多由親朋好友互相幫忙協助完成,
農家會端出比平常豐盛的美食來答謝幫忙的人。
在三合院前吃割稻飯,很有意思!大圓桌更是鋪上復古的花桌巾,好懷舊喔!
仔細瞧瞧,香味撲鼻來,小貓咪也聞香而來,在桌底下穿梭著
荷蘭古井保存的很好
偶像劇"福氣又安康"曾在進成自轉車店取景喔!
老街上有很多老店鋪,兩美理髮店,瑞榮鐘錶行,金德興藥鋪...
還有專門賣耳扒子的小店!
回程之前我們到了《無米樂》冠軍米的故鄉,種米達人崑濱伯的家,
很幸運的遇到崑濱伯,崑濱伯是個很親切的人,
崑濱伯在家門口,只要看到路過的人,不管鄰居或遊客都會微笑,
或親切用台語說著"歡迎裡面坐喔!
家裡面掛著許多冠軍的獎牌,
崑濱伯始終微笑,十分和藹可親,
我問:"阿伯,可以和你拍張照嗎?"
崑濱伯沒有推辭馬上應允,真是好逗陣的可愛阿伯。
當然囉!愛鄉土,愛農村,一定要挺農民呀!
我買了六包米,要送給媽媽和阿姨們,
抱著重重的米和吉仔走了好一段路去開車,
抱重重的米,一方面讓我想到農夫種田的辛苦,更覺要珍惜物資,
另一方面想到家人食用時的開心,一點也不覺得累,此刻我擁有沉甸甸的幸福感!
這一趟的無米樂社區。菁寮老街小旅行,
有形的無形的收穫多多,真是滿載而歸!
如何去:
中山高新營交流道下→172縣道→接省道台1線到後壁→再接南82線道抵達菁寮
留言列表